打印本文 打印本文  关闭窗口 关闭窗口  
厦门常见蛇
作者:www.petsworld.cn  文章来源:www.petsworld.cn  点击数 2646  更新时间:2007-7-4 16:23:56  文章录入:admin

   乌梢蛇,体背绿褐或棕黑色;体侧黑色纵纹至少在前段明显(成年个体),次成体通身纵纹明显。生活在我国东部中部东南部和西南的平原、丘陵地带或低山地区,喜在田间觅食鼠类。福建省将其列为省级一般保护动物。

    蟒蛇,别名南蛇、蚺蛇、琴蛇,是中国最大的蛇类,体长6-7米,头颈分区明显。身体背面为灰棕色至黄色,腹面为黄白色,有少数黑褐色斑。栖息于热带和亚热带丛林中,善攀援,亦可栖于水中,夜间活动。以各种脊椎动物为食,有时可吞食几十公斤重的小牛。捕食较大的猎物时,通常是把猎物缠紧,待窒息后吞食。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。

    眼镜王蛇,具前沟牙的毒蛇。外形一般与眼镜蛇相似,但体形较大,一般长达3-4米,最长达6米;颈部扩展时,扩展部位较窄而长,且无眼镜蛇的特有斑纹;背面暗褐色或黑色,具横斑;腹面黄白色。栖息于沿海低地到海拔1800米的山区,多见于森林边缘近水处。白昼活动。主要捕食蛇,偶尔吃蜥蜴等。已被列入《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》附录Ⅱ名录中,福建省重点保护蛇类。 

    黑眉锦蛇,眼后有一黑色眉纹;体背黄绿色,或棕灰色;体前段梯形黑纹明显;自中段以后有4条黑纵纹达尾末端。常在平原、丘陵、山地活动,喜在田间觅食蛙鼠。常见种,数量较多。 

    赤链蛇,又称火赤链、红四十八节、红长虫、红斑蛇、红花子、燥地火链、红百节蛇、血三更、链子蛇。后沟牙类毒蛇,体长可达1-1.8米。头较宽扁呈明显三角形,头部黑色,体背均匀布满红黑相问的规则横纹。大多生活于田野、河边、丘陵及近水地带,并常出现于住宅周围,以树洞、坟洞、地洞或石堆、瓦片下为窝,野外废弃的土窑及附近多有发现。多在傍晚出没,晚10点以后活动频繁。性懒不爱动,不主动攻击,爬行缓慢。

    滑鼠蛇,俗名草锦蛇、长柱蛇、山蛇、水律蛇、水绿蛇、水南蛇、乌肉蛇。背面黄褐色,体后部有不规则的黑色横纹,至尾部成为网状;腹面前段红棕色,后部淡黄色。生活于海拔800米以下的山区、丘陵、平原地带;常出现在坡地、田基、沟边以及居民点附近。行动迅速,昼夜活动,捕食蟾蜍、蛙、蜥蜴、蛇、鼠等,其中以鼠为最嗜好。

    王锦蛇,蛇体粗大,最大长度可达2米以上。头部背面的鳞片中央黄色而镶有黑色边缘,并形成类似“王”字字样的黑纹,故称王锦蛇。背部黑色,前段具有黄色斜纹,后段斜纹消失而被黄色斑点所替代,赛似油菜花瓣,苏、浙两省农民常把它叫做菜花蛇或黄蟒蛇。
    王锦蛇是一种体大力强,行动迅速而凶猛的无毒蛇,也是贪吃的食肉动物,如果抓不到鼠、鸟、蛙、蛇、蜥就不愿进食;饿得发慌时,也会忍心吞吃同类的幼蛇或敢于向巨大的黑眉锦蛇发起猛烈的攻击。福建省已列为一般保护的蛇类。